首页— 新闻动态
武汉市农业学校把校园里一块闲置的土地建微型农场

武汉市农业学校3名刚进校的学生,看上了校园里一块闲置的土地,建起“微型农场”,边学习边当“农老板”,种植、养殖、营销一条龙。

  昨天,记者前往该校,探访了这座“微型农场”。

  在学校教学大楼西南一角,有一座闲置多年的水厂,废弃的蓄水池旁紧挨着3间小平房,平均不足10平方。靠北面外墙上开着一小窗,不时有鸽子从这里飞进飞出,显然,这是鸽子的“家”。 菜园旁一栅栏里养着3只山羊、5只黑狗。

  小白兔的房间算是三间小屋中最大的了,差不多有12个平方米,里面用钢丝网格成50个箱笼,目前养殖有70只种兔,兔子每月都可下一窝,待到年底可发展到2000只。

  另一间则是农场的鸡舍,平时40多只土鸡在院里散养着。

  三间小房的对面,是张志强、朱峥、彭康三个场主的宿舍,他们都是读的畜牧专业,一间不足6个平米的小屋,几张床中间摆放一张课桌,课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畜牧专业课本、资料及一台笔记本电脑。

  “这里原来是学校的牛棚,为了方便我们打理农场,学校把牛牵走了,进行了简单装修后,给我们做了宿舍。”张志强笑着说。

  为了帮助学生办好农庄,学校为他们配备了畜牧养殖、蔬菜种植两组技术指导,共有5名老师组成他们的顾问团队。

  “在这里,我们还学会了种菜。现在,包菜、芹菜、大蒜、香菜,还有香葱,每个品种种一点,待到换季再改种瓜果类蔬菜。种植的蔬菜用来改善山羊、小白兔、鸽子、鸡子的伙食。”彭康说。

  “因为规模较小,比较好控制,还有老师作后盾,我们很有信心。”张志强透露说:“办好农场的同时,我们还要学习市场营销。回家后我想办个大的养兔场,并以兔为主,发展相关的循环经济。”

  校长罗志军表示,学校将进一步集中优秀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辅导,并研发“家庭农场”建设流程。

  新闻链接——

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“家庭农场”新概念。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,从事农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商品化生产经营,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

  近年来,武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,“家庭农场”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,到“十二五”末,武汉要培植1000家“家庭农场”。武汉市农业学校紧抓这一契机,瞄准目标,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办学,加快培养家庭农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