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岁的赵少勤有一张圆圆的脸,执掌村印近两年,说起话来,更像一个干劲十足的创业青年。“搞养殖、建果园,一户一品,发展现代农业,我想在村里做的事,10年都做不完!”6月25日,赵少勤来汉接受表彰,成为最年轻的“全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刚毕业的学生能开养鸡场?
2009年,赵少勤从海军工程大学本科毕业,参加了全省大学生村官选聘招考,一举通过。
“直到参加村官培训的前一天,我还在纠结。”赵少勤坦言,彼时,他和同学合伙注册了一家汽车烤漆设备代理公司,生意火爆。
一周的岗前培训改变了赵少勤的认知。“农村需要知识青年,农业项目潜力无穷。”培训结束时,赵少勤意气风发回到家乡安陆。“好不容易把你供出来,你放着大城市不待,回农村干啥!”父亲气得吃不下饭。“相信我,一定能成事!”赵少勤丢下这句话,背起行囊来到李店镇王店村。
王店村是一个偏远的农业村,除了外村人承包的一个水库之外,再无其他项目。“这里的自然条件,建厂肯定不行,必须结合村里特点搞养殖。”在村里考察了两个月,赵少勤将目标锁定为养鸡,大学期间,他曾经到南通一家养鸡场考察过,学会了技术和营销。
找同学借钱,找饲料厂赊账,当年10月,养鸡场建成,次年3月,母鸡开始产蛋,到2010年10月,养殖规模达到1万只,创收30万元。
刚毕业的学生能开养鸡场?一年时间,村民从半信半疑到十分信服,开始向赵少勤咨询养殖。
年纪轻轻能当主心骨?
村民李小堂一直以种地和做零工为主,收入不高。赵少勤给他分析,蛋鸡养殖周期长,前期投入较大,建议李小堂养殖生长周期短的肉鸡。李小堂听从了他的建议,成了养殖户,一年增收约4万元。
示范效应明显,短短两三年,村里新增养猪户20多家。
能致富、能带动村民致富,是当好村官的第一步,如何成为一个好干部?创业成功后,赵少勤将更多精力放在村务上,经常跟着老支书调解纠纷、入户调查。
2011年8月,五组村民沈国成查出患直肠癌,赵少勤得知后,第一时间上门看望,劝说他赶紧做手术。“癌症,治好了又能活多久呢?还得花几万块!”沈国成躺在床上,情绪低落。“只要人活着,就有希望!”赵少勤当即承诺,帮他申请大病救助,并协调办理低保。
几天后,沈国成去医院做了手术,术后回到家,赵少勤把5000元“大病救助”款送到沈国成床边,后来,又带他办妥了低保。“这洋学生,脑子灵活、心眼好。”沈国成的事让村民们对赵少勤刮目相看。
2011年11月,村里换届选举,党员们一致选举赵少勤任村支书。
迁村腾地30多户,动员养殖大户出资修建通组公路……赵书记上任后,果然没有让村民失望。
跟“赵书记”回村干
书记有闯劲,何不回来跟他干?今年春节,赵少勤到王店村各组拜年,在外打工的青年对“赵书记”一见如故,春节过后,30多名年轻人没有外出,决定在村里创业。
“农村要发展,需要更多项目支撑,”赵少勤琢磨着,如何让王店村跟上现代农业的步伐。
对沈国成的回访,让赵少勤发现了一个新项目:养蜂。沈国成术后不能干重活儿,在家里侍弄两口蜂箱养蜂,蜂蜜自家人喝。“老沈,土蜂蜜现在销路可好啦,你多养几箱试试!”在赵少勤的鼓励下,油菜花开时节,沈国成养了10箱蜂,蜂蜜拿到集市上,供不应求。
养蜂需要花蜜,沈国成向赵书记反映果树太少,蜜源不足,这引起了赵少勤的思考,结合此前赴西安农村考察的经历,赵少勤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思路:利用水库资源,发展垂钓、农家乐项目,吸引乡村游;同时,引导各家各户搞特色瓜果种植、一户一品,打造农业观光、休闲项目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年轻的赵少勤没有急躁冒进,今年以来,他在养鸡场的边上的空地上,搭起了一个大棚,试验“南瓜根嫁接西瓜苗”,不久前,已经结出了甘甜的西瓜。“未来,农村发展速度肯定会超过城市!”赵少勤说,他的目标是将王店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村。